【精神疾病治療便利性大躍進─精神科長效針劑簡介】

未命名設計 - 2025-08-28T183403.203

精神疾病治療便利性大躍進─精神科長效針劑簡介

「在慢性病的治療中,如果有一種治療,只需要每個月回診時接受治療即可,其餘時間都無須為治療煩惱,這樣的治療模式會不會讓人很心動呢?」
 

精神科長效針劑的問世

過去研究指出思覺失調症患者很難在一開始的治療後持續達到疾病穩定狀態,這類疾病常存在著復發的問題,導致疾病復發的主要原因為服藥順從性不佳(70%的復發患者不遵從藥物治療,而未復發患者中只有25%不遵從藥物治療),患者即使只有1~10天的中斷用藥,相較無中斷用藥患者,仍增加了將近兩倍的再住院風險。

而過去造成思覺失調症患者服藥順從性不佳,最主要的因素為第一代精神病藥的副作用,其副作用包含鎮靜、錐體外症候群(如動作僵硬、震顫)、抗膽鹼作用(如口乾、便秘)等,這些副作用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導致患者更傾向於自行停藥或不規則用藥,影響治療效果。

若要降低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復發及再住院風險提高服藥順從性是最關鍵的因素,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上市之後,期常見副作用包括食慾增加、體重增加、代謝症候群、白血球數量下降,但相較於第一代,有較低的錐體外症候群(Extrapyramidal symptoms, EPS),如動作遲緩、肌肉僵硬和遲發性運動障礙風險,因此,對於病患的服藥順從性有明顯的提升。

隨著長效針劑的問世,有越來越多人針對長效針劑進行相關研究,結果均指出相較於口服抗精神病藥物,長效針劑在病患疾病緩解預防復發及預後均有顯著成效

精神科長效針劑在多國治療指引皆建議使用於服藥順從性不佳的病患,長效針劑為間隔幾星期注射一次的藥物,可以讓思覺失調病患體內有基本穩定的血中濃度,病人不再需要每天記得規則服用藥物,只要定期與醫師約診,並接受診察評估就能使病患得到良好的病況控制。


 

為什麼精神科長效針劑能夠久久打一次?

精神科長效針劑能夠長效的秘密,在於其做成脂溶性的注射劑,當藥品注射在肌肉中或皮下,脂溶性的藥物會暫存在肌肉組織或皮下組織,並緩緩地釋放到血液中,使肌肉或皮下組織在完全釋放藥物前,都能夠維持有效且穩定的藥物血中濃度。

等待暫存在肌肉或皮下組織的藥物即將用完時,隨即注射下一劑長效針劑,以維持藥效。


 

精神科長效針劑多久打一次?

根據不同的長效針劑及病患的病情,會有不同的施打頻率,可以參考下方表格,通常為2~4週施打一次不等,有的更長效針劑則可12週施打一次,如善妥達持續性藥效肌肉注射懸浮劑(Invega Trinza)。


 

臺灣常用的精神科長效針劑




精神科長效針劑分為第一代及第二代(如上表),第一代長效針劑為多巴胺阻斷劑,主要用來治療病人的正向症狀,例如妄想、幻覺、語無倫次、反常的行為、激動不安等行為,由於多巴胺阻斷的效果,容易產生錐體外症候群(Extrapyramidal symptoms, EPS)的副作用。

第二代的出現,主要為改善前者因多巴胺阻斷(dopamine blockers),易產生EPS副作用。

第二代長效針劑作用機轉為阻斷多巴胺受體或血清素受體,因此EPS副作用產生機率相對較低,主要用來治療負向症狀,例如無法說話、缺少幹勁、對於有趣的活動沒有愉悅感等行為。


 

施打精神科長效針劑的優點與好處

  • 不需每天服用藥物,降低服藥順從性對病情控制的影響
  • 對服藥順從性差或是不服藥的病患,維持體內有一定濃度藥物
  • 定期與醫師或醫療團隊見面討論病況變化
  • 減少再復發及再入院機率與頻率
  • 血中濃度較口服藥相對穩定,較可預測劑量與血中濃度的關係


 

施打精神科長效針劑的缺點

  • 達到穩定血中濃度需要較長時間
  • 調整劑量過程緩慢
  • 可能發生注射部位疼痛
 

 

精神科長效針劑適合哪些族群?

  1. 病程早期獲首次發作的思覺失調症病人
  2. 雙向情感障礙症合併有精神病症狀個案
  3. 過去對口服抗精神病藥物的服藥順從度不佳
  4. 具有服藥順從度不佳的危險因子,如年輕、物質使用疾患及缺乏病識感
  5. 具有高復發率及自傷傷人的危險因子
  6. 病人喜好使用長效針劑
 

 

精神科長效針劑有健保給付嗎?

臺灣健保對「思覺失調症」「雙相情緒障礙症」長效針劑有給付,自2022年起更編列專款專用,鼓勵將長效針劑視為優先治療選項,以提升患者服藥順從度並降低復發機率。

 
參考文獻:
  1. Definitions and drivers of relaps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n Gen Psychiatry. 2013 Oct 23;12(1):32.
  2. Partial compliance and risk of rehospitalization among California Medicaid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Psychiatric Serv. 2004 Aug; 55(8):886-91.
  3. Long-acting injectable vs oral antipsychotics for relapse prevention in schizophrenia: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Schizophr Bull 2014;40:192-213.
  4. Clinical outcomes of long-acting risperidone in recent versus long-term diagnosed Belgian schizophrenic patients: results from electronic Schizophrenia Treatment Adherence Registry (e-STAR) and Trial for the Initi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REmission in Schizophrenia with risperidone (TIMORES). Early Interv Psychiatry 2014;8:39-49.

關鍵字搜尋

訂閱電子報

姓名
E-mail

Article Catalo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