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思覺失調症】
May 23,2023
【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思考、情緒、知覺障礙的腦子的疾病,會有不合於現實的想法或意念以及生活功能(如,自我照顧、人際關係、因應能力、職業及社交等功能)嚴重受損的情形。
一般最常發生在青少年至成年期階段,有可能突然發作,也可能經過一段日子的醞釀才發作。病程必須超過六個月以上才能確定此診斷。
思覺失調症成因:
思覺失調症並不是刺激或壓力造成的,也不是家庭失和、父母離異、離婚、分居等所引起的,從生物學的研究發現:主要致病原因與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有關(如,多巴胺、血清促進素)。思覺失調症雖有家族傾向,親屬得病機率也比一般人高,但整體上仍低,因此並不是得了思覺失調症的人就不能結婚或不能生小孩。不論男女都有可能得到思覺失調症,而且機會差不多。
思覺失調症症狀:
1.幻覺:是一種知覺障礙,有視、聽、觸幻覺等,思覺失調症以幻聽最常見。
2.妄想:是一種錯誤且偏離事實的想法,雖然經過不斷的解釋或事實證明,仍無法改變其想法(如,認為有人要害他的被害妄想、認為旁人的一言一行都與他有關的關係妄想等)。
3.思考流程障礙:如胡言亂語、言語片段或停頓、自創新字等。
4.人際關係:疏離、退縮。
5.情感冷漠:缺乏情緒表達,不一致的情緒表達或反應。
6.嚴重時會出現攻擊、破壞、自殺等不適當行為。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家庭治療、心理治療、職能治療、環境治療,及復健治療。急性期通常以藥物治療為主,並配合其他治療法。慢性期則以精神復健,強調技能訓練與再教育為主,但藥物仍須持續規則服用。
思覺失調症造成社會功能受損 :
預防思覺失調症之復發根據研究顯示,思覺失調症的復發與停止藥物治療有很大的關係。一般而言,停藥半年復發率為50%;停藥一年,復發率為80%;停藥兩年;復發率為90%以上。也就是說不服藥是很容易使疾病再發。因此要預防疾病復發,通常在症狀改善或緩解後,維持低劑量藥物治療是必要的。
預防復發的注意事項:
1.長期接受治療的心理準備。
2.遵守規則服藥規定、不隨便停止或調整藥量。
3.妥當的情緒管理。
4.按時門診追蹤。
5.與醫療機構保持聯繫。
6.接受醫院或社區之居家護理。
7.提供支持性環境。
8.保持家庭氣氛和諧,不過度批評、干涉。
9.面對生病的事實,學習與疾病共存。
10.放鬆自己,抒解壓力。
11.充足的睡眠與適當的休閒活動。
12.參加支持性團體,接受復健治療。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思考、情緒、知覺障礙的腦子的疾病,會有不合於現實的想法或意念以及生活功能(如,自我照顧、人際關係、因應能力、職業及社交等功能)嚴重受損的情形。
一般最常發生在青少年至成年期階段,有可能突然發作,也可能經過一段日子的醞釀才發作。病程必須超過六個月以上才能確定此診斷。
思覺失調症成因:
思覺失調症並不是刺激或壓力造成的,也不是家庭失和、父母離異、離婚、分居等所引起的,從生物學的研究發現:主要致病原因與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有關(如,多巴胺、血清促進素)。思覺失調症雖有家族傾向,親屬得病機率也比一般人高,但整體上仍低,因此並不是得了思覺失調症的人就不能結婚或不能生小孩。不論男女都有可能得到思覺失調症,而且機會差不多。
思覺失調症症狀:
1.幻覺:是一種知覺障礙,有視、聽、觸幻覺等,思覺失調症以幻聽最常見。
2.妄想:是一種錯誤且偏離事實的想法,雖然經過不斷的解釋或事實證明,仍無法改變其想法(如,認為有人要害他的被害妄想、認為旁人的一言一行都與他有關的關係妄想等)。
3.思考流程障礙:如胡言亂語、言語片段或停頓、自創新字等。
4.人際關係:疏離、退縮。
5.情感冷漠:缺乏情緒表達,不一致的情緒表達或反應。
6.嚴重時會出現攻擊、破壞、自殺等不適當行為。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家庭治療、心理治療、職能治療、環境治療,及復健治療。急性期通常以藥物治療為主,並配合其他治療法。慢性期則以精神復健,強調技能訓練與再教育為主,但藥物仍須持續規則服用。
思覺失調症造成社會功能受損 :
- 自我照顧技巧退化。
- 生活作息懶散,缺乏主動性。
- 人際關係不良、退縮、孤僻。
- 情緒控制不良與壓力處理不當。
- 因應能力減弱。
- 處理家事與理財的能力變差。
- 資源應用的能力減退。
- 喪失積極生活的態度與工作的動機。
預防思覺失調症之復發根據研究顯示,思覺失調症的復發與停止藥物治療有很大的關係。一般而言,停藥半年復發率為50%;停藥一年,復發率為80%;停藥兩年;復發率為90%以上。也就是說不服藥是很容易使疾病再發。因此要預防疾病復發,通常在症狀改善或緩解後,維持低劑量藥物治療是必要的。
預防復發的注意事項:
1.長期接受治療的心理準備。
2.遵守規則服藥規定、不隨便停止或調整藥量。
3.妥當的情緒管理。
4.按時門診追蹤。
5.與醫療機構保持聯繫。
6.接受醫院或社區之居家護理。
7.提供支持性環境。
8.保持家庭氣氛和諧,不過度批評、干涉。
9.面對生病的事實,學習與疾病共存。
10.放鬆自己,抒解壓力。
11.充足的睡眠與適當的休閒活動。
12.參加支持性團體,接受復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