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是什麼?為何稱為「異位性」皮膚炎?】

未命名設計 - 2025-07-10T201935.716

異位性皮膚炎是什麼?淺談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與日常保養!

異位性皮膚炎是什麼?為何稱為「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AD)最早由Robert Willian醫生於1808年所報告,起初描述的特徵是像癢疹般(prurigo-like)的皮膚病灶。

不過當時並沒有給予此種皮膚炎一個確切的名稱,爾後,有醫師發現該皮膚炎與情緒及壓力有極大的相關性,因此以神經性皮膚炎稱之,過了幾十年後,又有醫師發現此皮膚炎常與氣喘及花粉熱等疾病相關。

又過了幾十年,有醫生發現此皮膚炎無法被歸類在當時已知的任何一種皮膚炎中,故以英文Atopy一詞來命名此種皮膚炎(A-top-y = No-place-ness = 無法被歸類或放置),翻譯成中文為「異位性」,到了1930年代,Sulzberger等多位醫師才正式建議用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AD),以取代原先的神經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異位性濕疹)是一種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疾病,通常好發於嬰兒期或兒童期,皮膚極癢會反覆搔抓,病患常常同時個人或家族具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病史,也會常伴隨血清中E型免疫球蛋白升高(IgE)。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遺傳體質造成的疾病,病童會有長期身體搔癢的病史,同時身上也有許多落屑的皮疹,這些皮疹往往在嬰幼兒期出現在臉上或身體的伸側,到了兒童期則會慢慢轉變好發於脖子、手彎、腳彎等屈側處的皮疹。


 

為什麼會產生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機轉相當複雜,牽扯到基因免疫環境因子,這些因子會導致皮膚屏障異常和皮膚不正常的發炎反應。

過去二十年來發現皮膚屏障異常是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主因,皮膚屏障異常,會造成皮膚經皮水分散失增加,也會使外在的過敏原刺激物更容易穿透皮膚,而引起皮膚發炎。
 

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標準

主要診斷標準(至少符合3項):
  1. 慢性反覆
  2. 搔癢感
  3. 特定部位
  4. 個人及家族過敏史

次要診斷標準(至少符合3項):


異位性皮膚炎的判斷,還是需要經過醫師專業的診斷,切勿自行診斷及擅自使用藥物,而耽誤就醫的黃金時間。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

外用類固醇藥膏
針對發炎病灶,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雖然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有許多副作用(如皮膚萎縮、變薄、皮膚色素改變、長毛、出現細血絲、皮膚感染等),然而只要在醫師的指導下,短暫使用合適的類固醇藥膏,絕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用類固醇藥膏是一種精密的技術,必須考慮到各種類固醇藥膏的強度、基劑的特性、病患的年齡與身體各部位的皮膚厚度;建議您在使用前務必要諮詢皮膚科專科醫師的意見,切勿自行亂塗藥,以免造成嚴重的副作用。


外用免疫抑制劑藥膏
免疫抑制劑藥膏透過直接抑制T細胞的活化阻止細胞激活素(cytokines)的釋出,可以有效抑制皮膚的免疫反應,且不會造成像類固醇一樣的副作用。
對於擔心長期使用類固醇而產生副作用的患者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像是Tacrolimus(Protopic, 普特皮)、Pimecrolimus(Elidel, 醫立妥)等。


抗組織胺藥物
異位性皮膚炎使用抗組織胺藥物屬於症狀治療,由於異位性皮膚炎病患會出現病灶是因為皮膚癢去抓之故,因此治療上最重要的關鍵便是止癢,不癢就不會去抓,不抓皮膚就可以避免發炎惡化,也可避免抓破皮膚而導致,並幫助入眠。

止癢最常使用的就是抗組織胺藥物,若發癢範圍較小,可先使用外用抗組織胺(抗組織胺藥膏)初步止癢,以降低抗組織胺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如嗜睡、口乾、便秘等);反之,若發癢的範圍較廣或逐漸擴大,則可改用口服抗組織胺止癢,以達到全身止癢的藥效,但要注意抗組織胺可能產生的副作用。


抗生素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很容易受到感染,尤其是因癢而抓破皮膚,導致皮膚的物理屏障被破壞後,更容易造成感染,感染的病菌以葡萄球菌為主,若有細菌感染,需搭配抗生素治療。


全身性類固醇(口服或注射類固醇)
可用於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急性發作期,但一般來說,只會建議短暫使用,目的在於使病人一發不可收拾的病情迅速好轉,避免陷入惡性循環,特別是在兒童病患更是要謹慎使用,因為類固醇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內分泌平衡與免疫力都有嚴重的影響。


針劑型生物製劑
隨著醫療科技進展,有愈來愈多種生物製劑問世,這些生物製劑能更精準地去抑制疾病的發炎機轉,讓嚴重且無法控制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多了一個藥物治療的選擇。

目前健保署通過給付,用於異位性皮膚炎的針劑型生物製劑為Dupilumab(杜避炎注射劑, Dupixent),其療程為每兩周施予皮下注射,主要機轉是阻斷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相關發炎細胞激素IL-4(介白素 4)及IL-13(介白素 13),以達到治療皮膚病灶的作用。

自去年(113)2月開始,健保署放寬杜避炎給付標準,從原12歲以上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調整到6歲以上符合條件之兒童,預計將可以造福更多有需要的病童。


口服劑型生物製劑
除了針劑型的生物製劑外,目前尚有口福劑型的生物製劑,為一種新型口服小分子藥物(JAK抑制劑),此類藥物目前有Upadacitinib (Rinvoq, 銳虎)及Upadacitinib (Rinvoq, 銳虎),主要機轉是透過抑制Janus激酶(Janus kinase, JAK)以阻斷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炎反應傳遞鏈,並快速緩解症狀。

目前健保署給付標準為12歲以上患有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且適合接受全身性治療的病人。


異位性皮膚炎的其他治療
  • 光照療法(紫外線光療法)
1948年有醫師發現,異膚患者若給予固定能量的人造紫外線機器照射,會使病灶大幅改善。
目前於皮膚科最常使用的機器為兩種:窄波紫外線B光(波長為311-313nm)和紫外線A光(波長340-400nm);窄波紫外線B光治療的時間相當短暫,(約1-5分鐘左右),主要作用在表皮層,對於慢性病灶相當有效;而紫外線A光治療時間較長(約10-20分鐘),作用深度能到真皮層,對於急性惡化病灶比較有效。


 
  • 濕敷療法
患者沐浴後,調配合適的乳液和藥膏(醫師開立),並塗抹在患部,接著,先套上濕的束縛帶當作內層,再用乾的束縛帶包在外層(形成內濕外乾兩層)。

如此一來,包覆在患者身上的外層乾的束縛帶可當成物理性屏障,有效減少抓癢,進而抑制癢又抓、抓又癢的惡性循環,避免皮膚進一步受傷,而內層濕的束縛帶可以使皮膚降溫、血管收縮、減少癢感並抑制發炎,同時增加皮膚保水度,減少水分散失,且使乳液藥膏和皮膚持續接觸,吸收更好、作用更快。
 
 
  • 口服免疫抑制劑
對於少數極度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些醫師會選擇使用口服免疫抑制劑來控制病情,成效良好且無長期使用類固醇的許多副作用,目前較常使用的藥物包括Azathioprine與Cyclosporine。

 
 

異位性皮膚炎的日常保養

(延伸閱讀→「異位性皮膚炎又復發了!選擇適合異位性皮膚炎的護膚產品!」





注重皮膚保濕與保養
使用保濕乳液,讓皮膚維持滋潤,減少水分流失,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很重要,尤其是在乾冷的冬季,更需要勤擦保濕乳液,以降低濕度變化對患者皮膚的刺激與影響,千萬不要因為當下治療好或病情得到控制後,就疏於日常的皮膚保養,等到大爆發時才趕緊就診,這樣所有的治療又得從頭來過!一定要記得,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與皮膚日常保養是無時無刻的!

此外,洗澡、泡澡後一定要塗乳液,才不會使得皮膚保水度下降,進而誘使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復發。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選擇適當的保濕乳液非常重要,不只是要擦乳液,更要擦對乳液,如果使用不適合的反而會造成皮膚的傷害,甚至惡化病情或導致異位性皮膚炎復發!


注重防曬
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皮膚的保護屏障本來就較一般人脆弱,防曬可以降低紫外線對屏障異常的皮膚更進一步的傷害。


沐浴用品選擇
成人皮膚的酸鹼值大約在4.5~6.5(弱鹼性),而寶寶皮膚的酸鹼值約為4~5.5(較成人酸),至於肥皂幾乎都是弱鹼性(酸鹼值8~10),肥皂沐浴會破壞皮膚屏障,將皮膚的生理性油脂洗掉,故被認為是刺激物,因此對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是非常不建議選用肥皂當作沐浴洗劑。

所有的治療指引都提及沒有一定要使用沐浴用品,甚至用清水清洗其實就是不錯的選擇,也提及必須限制使用非皂鹼的沐浴產品,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對於刺激物的閥值比較低,所以比較容易產生刺激性皮膚炎,如果真的要使用,盡量用中性或弱酸性,且低敏和無香精的沐浴用品。


避免過敏原
找出並避免接觸到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過敏原,如塵螨、花粉、沐浴乳、洗劑、衣物或食物等。也可以使用空氣清淨機,減少空氣中的過敏原。


保持環境乾燥及空氣清淨
使用除濕機及空氣清淨機,降低室內濕度並減少空氣中的過敏原。


選擇透氣且純棉質的衣物
衣物選擇純棉且透氣的材質,避免穿著羊毛材質的衣物。此外,也盡量避免穿太多衣物,以減少皮膚受到熱刺激而產生發炎的風險。


控制環境溫度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非常怕熱,因此要避免溫差過大或太熱,以免刺激皮膚誘發異位性皮膚炎,此外,冬天盡量避免吹暖氣或使用電暖爐,若使用過度也可能刺激皮膚誘發異位性皮膚炎。


洗澡水溫
雖然大部分各國治療指引都只有建議使用溫水(warm water)清洗異位性皮膚患者,並沒有提及水溫該如何選擇,然而2012歐洲治療指引和2015韓國治療指引中有提到精確水溫建議為27-30℃


壓力與情緒管理
身體和心理是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心理健康狀況會影響生理健康,反之亦然。
心理問題,如壓力、焦慮等,可能引發或加劇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適當的運動紓壓、放鬆心情有助於控制病情。


 

異位性皮膚炎的迷思

迷思一:單靠抽血檢查免疫球蛋白E值(IgE)就能診斷異位性皮膚炎!?

目前並沒有單一的病灶或者抽血檢查可以直接診斷異位性皮膚炎,醫師必須根據病患整體臨床表現和病史做綜合判斷後才能診斷。


迷思二:異位性皮膚炎無法根治!?

上述提到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機轉相當複雜,牽扯到基因、免疫和環境因子,這些因子會導致皮膚屏障異常和皮膚不正常的發炎反應,皮膚屏障異常是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主因,因此,若是有遵醫囑使用藥物治療,搭配日常皮膚保養及建立良好生活習慣,使原本脆弱及敏感皮膚,逐漸建立好的屏障及保護層根治的機率是有機會達70~80%的

台灣的台北榮民總醫院,於2014年在國際期刊發表一篇全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統計研究,是收集所有2歲以前異位性皮膚炎發病的孩童(共1404位),追蹤他們看診的狀況及記錄,發現治療大概經過7~8年左右,有接近70%(研究顯示69.8%)的患者,異位性皮膚炎會完全好。

該統計研究也顯示,這些2歲以前發病的孩童,他們從發病到治癒期間(Disease duration)的中位數為4.2年,其中,有19.4%(約五分之一)孩童的發病到治癒期間不到1年,有48.7%(約一半)孩童的發病到治癒期間不到4年


 

結論

異位性皮膚炎需要長期管理,絕非一時治療即可治癒!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過程中,需要定期追蹤,並與醫師討論綜合性的治療方案,包括皮膚日常保濕保養、藥物治療及生活調整等,且患者需要積極與醫師配合,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生活品質,並減少復發的可能性,甚至治療。



(延伸閱讀→「異位性皮膚炎又復發了!選擇適合異位性皮膚炎的護膚產品!」
參考文獻:
  1. T.‐C. Hua , C.‐Y. Hwang , Y.‐J. Chen , S.‐Y. Chu , C.‐C. Chen , D.‐D. Lee , Y.‐T. Chang , W.‐J. Wang , H.‐N. Liu (2014). The natural course of early‐onset atopic dermatitis in Taiwa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Volume 170, Issue 1, 1 January 2014, Pages 130–135.

關鍵字搜尋

訂閱電子報

姓名
E-mail

Article Catalo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