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異位性皮膚炎又復發了!選擇適合異位性皮膚炎的護膚產品!】
July 10,2025

異位性皮膚炎又復發了!選擇適合異位性皮膚炎的護膚產品!
為什麼會產生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遺傳體質造成的疾病,病童會有長期身體搔癢的病史,同時身上也會有許多落屑的皮疹,這些皮疹往往在嬰幼兒期出現在臉上或身體的伸側,到了兒童期則會慢慢轉變成好發於脖子、手臂、腳彎等屈側處的皮疹。
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機轉相當複雜,牽扯到基因、免疫和環境因子,這些因子會導致皮膚屏障異常和皮膚不正常的發炎反應。
過去二十年來發現皮膚屏障異常是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主因,皮膚屏障異常,會造成皮膚經皮水分散失增加,也會使外在的過敏原刺激物更容易穿透皮膚,而引起皮膚發炎。
正常的皮膚結構猶如磚牆一般,由許多角質細胞(如磚塊)一個個堆疊而成,角質細胞內還有天然保濕因子,可以吸水及保水,角質細胞間也有皮膚生理性油脂(如水泥)填補空隙,皮膚最外面還有一層皮脂膜(如油漆)包覆使皮膚更加堅固,這層皮脂膜酸鹼值介於4.5~6.5之間,為弱酸性,具有抗菌功能。
因此正常的皮膚就可以把水分保存在體內,阻絕外在細菌、過敏原、刺激物和紫外線,同時對抗環境冷熱!
然而,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則不然,他們製造天然保濕因子的基因出了問題,導致角質細胞所含天然保濕因子的量減少,沒辦法有效吸水及保水,甚至皮膚屏障異常而無法阻絕外在的刺激(如細菌、過敏原、紫外線及冷熱等刺激物)。
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機轉相當複雜,牽扯到基因、免疫和環境因子,這些因子會導致皮膚屏障異常和皮膚不正常的發炎反應。
過去二十年來發現皮膚屏障異常是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主因,皮膚屏障異常,會造成皮膚經皮水分散失增加,也會使外在的過敏原刺激物更容易穿透皮膚,而引起皮膚發炎。
正常的皮膚結構猶如磚牆一般,由許多角質細胞(如磚塊)一個個堆疊而成,角質細胞內還有天然保濕因子,可以吸水及保水,角質細胞間也有皮膚生理性油脂(如水泥)填補空隙,皮膚最外面還有一層皮脂膜(如油漆)包覆使皮膚更加堅固,這層皮脂膜酸鹼值介於4.5~6.5之間,為弱酸性,具有抗菌功能。
因此正常的皮膚就可以把水分保存在體內,阻絕外在細菌、過敏原、刺激物和紫外線,同時對抗環境冷熱!
然而,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則不然,他們製造天然保濕因子的基因出了問題,導致角質細胞所含天然保濕因子的量減少,沒辦法有效吸水及保水,甚至皮膚屏障異常而無法阻絕外在的刺激(如細菌、過敏原、紫外線及冷熱等刺激物)。
為什麼異位性皮膚炎會復發?
從上述異位性皮膚炎可能的病因來看,造成異位性皮膚炎復發的主因,跟皮膚屏障沒有被建立起來有極大的關係。
尚未被完整建立起屏障的皮膚初期還不會出問題,但隨著時間風吹日曬雨淋,使角質細胞間孔洞越來越大,皮膚水分開始散失、出現裂痕,等到有一天,皮膚屏障崩塌了,外在的過敏原、刺激物、細菌、紫外線就長驅直入,進入皮膚進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應,異位性皮膚炎就復發了!
由於要改變環境很難,但改善皮膚屏障就相對容易許多!因此把皮膚屏障鞏固好,就能有效吸水及保水,並不怕外在的過敏原與刺激物而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的復發,即使不小心復發了,也會因為皮膚建立良好的屏障,而快速控制住病情,減少演變成難以收拾的局面。
尚未被完整建立起屏障的皮膚初期還不會出問題,但隨著時間風吹日曬雨淋,使角質細胞間孔洞越來越大,皮膚水分開始散失、出現裂痕,等到有一天,皮膚屏障崩塌了,外在的過敏原、刺激物、細菌、紫外線就長驅直入,進入皮膚進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應,異位性皮膚炎就復發了!
由於要改變環境很難,但改善皮膚屏障就相對容易許多!因此把皮膚屏障鞏固好,就能有效吸水及保水,並不怕外在的過敏原與刺激物而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的復發,即使不小心復發了,也會因為皮膚建立良好的屏障,而快速控制住病情,減少演變成難以收拾的局面。
如何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復發?日常的皮膚保養不可少!
.png)
- 注重皮膚保濕與保養
使用保濕乳液,讓皮膚維持滋潤,減少水分流失,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很重要,尤其是在乾冷的冬季,更需要勤擦保濕乳液(一天至少四次),以降低溫溼度變化對患者皮膚的刺激與影響,千萬不要因為當下治療好或病情得到控制後,就疏於日常的皮膚保養,等到大爆發時才趕緊就診,這樣所有的治療又得從頭來過!一定要記得,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與皮膚日常保養是無時無刻的!
此外,洗澡、泡澡後一定要塗乳液,才不會使得皮膚保水度下降,進而誘使異膚症狀復發。
2014年有兩個研究團隊就已經證實,高風險的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在出生後勤擦乳液可以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率(相較於順其自然不擦乳液的寶寶分別減少50%及32%的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率)。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選擇適當的保濕乳液也非常重要,不只是要擦乳液,更要擦對乳液,如果使用不適合的反而會造成皮膚的傷害,甚至惡化病情或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的復發!
保濕乳液的成分最好選擇成分單純,無香料、無防腐劑、無色素的產品,可降低因過敏而造成異位性皮膚炎惡化的風險。
此外,洗澡、泡澡後一定要塗乳液,才不會使得皮膚保水度下降,進而誘使異膚症狀復發。
2014年有兩個研究團隊就已經證實,高風險的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在出生後勤擦乳液可以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率(相較於順其自然不擦乳液的寶寶分別減少50%及32%的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率)。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選擇適當的保濕乳液也非常重要,不只是要擦乳液,更要擦對乳液,如果使用不適合的反而會造成皮膚的傷害,甚至惡化病情或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的復發!
保濕乳液的成分最好選擇成分單純,無香料、無防腐劑、無色素的產品,可降低因過敏而造成異位性皮膚炎惡化的風險。
- 注重防曬
對孩童來說,尤其是一歲內的嬰幼兒,因為其皮膚尚未發育成熟,皮膚屏障並不完整,受到紫外線照射後,容易引起一連串光免疫反應。而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皮膚的保護屏障又較一般人脆弱,因此,防曬對患有異位性皮膚炎孩童更為重要!防曬可以降低紫外線對屏障異常的皮膚進一步的傷害。
美國皮膚科學會和兒科學會都建議:
美國皮膚科學會和兒科學會都建議:
1. 未滿六個月的嬰幼兒一定要避免陽光直曬,且不建議使用任何防曬產品,以減少陽光曝曬或物理性遮蔽(如具防曬係數功能的衣物、長褲、陽傘及寬簷帽等)為最佳的防曬方式。
2. 六個月以上的嬰幼兒,如有需要到戶外的必要,要減少陽光最強烈的時段(早上10點到下午2點)直接暴露在陽光下,六個月以上未滿兩歲的嬰幼兒可優先選擇純物理性防曬成分(氧化鋅/二氧化鈦)且防曬係數SPF30以上具有廣波段防護能力的產品,由於嬰幼兒皮膚尚未發育成熟,物理性防曬成分較不易刺激皮膚,同時也不容易被皮膚吸收。
3. 兩歲以上的孩童,除了可使用純物理性防曬成分的防曬品,尚可使用含有化學性防曬成分,但仍須選擇防曬係數SPF30以上具有廣波段防護能力的產品,且不建議使用含有Oxybenzone此化學成分的產品,因為容易引起接觸性皮膚炎,也會有全身吸收而影響賀爾蒙風險。
至於異位性皮膚炎病患若需要使用防曬產品,也建議優先使用物理性成分防曬品(氧化鋅/二氧化鈦),若要使用化學性成分則優先選擇Avobenzone和Octocrylene,比較不容易致敏,至於Beonzophenone-3(oxybenzone)則建議避免,比較容易會引起接觸性皮膚炎,此外,不建議使用噴霧防曬,因為有吸入的風險且難以評估使用量是否足夠。
防曬產品並非擦一次就能持續一整天,若長時間待在戶外,建議每2小時一定要補擦一次防曬品,如果從事水上活動,使用防水功能的防曬品,則需依防曬品上的標示,每40分鐘或80分鐘一定要再塗抹一次。
相較於其他保養品來說,所有防曬產品中的成分都相對複雜,皆有引起皮膚過敏或不適的風險,因此全身塗抹前,可以先塗抹些許在上臂內側或耳後處,若無任何過敏或不適現象,再全身使用。
3. 兩歲以上的孩童,除了可使用純物理性防曬成分的防曬品,尚可使用含有化學性防曬成分,但仍須選擇防曬係數SPF30以上具有廣波段防護能力的產品,且不建議使用含有Oxybenzone此化學成分的產品,因為容易引起接觸性皮膚炎,也會有全身吸收而影響賀爾蒙風險。
至於異位性皮膚炎病患若需要使用防曬產品,也建議優先使用物理性成分防曬品(氧化鋅/二氧化鈦),若要使用化學性成分則優先選擇Avobenzone和Octocrylene,比較不容易致敏,至於Beonzophenone-3(oxybenzone)則建議避免,比較容易會引起接觸性皮膚炎,此外,不建議使用噴霧防曬,因為有吸入的風險且難以評估使用量是否足夠。
防曬產品並非擦一次就能持續一整天,若長時間待在戶外,建議每2小時一定要補擦一次防曬品,如果從事水上活動,使用防水功能的防曬品,則需依防曬品上的標示,每40分鐘或80分鐘一定要再塗抹一次。
相較於其他保養品來說,所有防曬產品中的成分都相對複雜,皆有引起皮膚過敏或不適的風險,因此全身塗抹前,可以先塗抹些許在上臂內側或耳後處,若無任何過敏或不適現象,再全身使用。
- 沐浴用品選擇
成人皮膚的酸鹼值大約在4.5~6.5(弱酸性),而寶寶皮膚的酸鹼值約為4~5.5(較成人酸),至於肥皂幾乎都是弱鹼性(酸鹼值8~10),肥皂沐浴會破壞皮膚屏障,將皮膚的生理性油脂洗掉,故被認為是刺激物,因此對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是非常不建議選用肥皂當作沐浴洗劑!
所有的治療指引都提及沒有一定要使用沐浴用品,甚至用清水洗其實就是不錯的選擇,也提及必須限制使用非皂鹼的沐浴產品,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對於刺激物的閥值比較低,所以比較容易產生刺激性皮膚炎,如果真的要使用,盡量用中性或弱酸性,成分單純溫和,不含香精、色素、皂鹼、Paraben類防腐劑或清潔力較強之介面活性劑SLS或SLES等刺激性成分的產品,且具有舒緩、保濕功效的沐浴乳或沐浴露。
所有的治療指引都提及沒有一定要使用沐浴用品,甚至用清水洗其實就是不錯的選擇,也提及必須限制使用非皂鹼的沐浴產品,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對於刺激物的閥值比較低,所以比較容易產生刺激性皮膚炎,如果真的要使用,盡量用中性或弱酸性,成分單純溫和,不含香精、色素、皂鹼、Paraben類防腐劑或清潔力較強之介面活性劑SLS或SLES等刺激性成分的產品,且具有舒緩、保濕功效的沐浴乳或沐浴露。
其他降低異位性皮膚炎復發的方法
.png)
- 避免過敏原
-
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通常帶有易感基因,使患者的免疫系統對過敏原/刺激物產生比正常人更強烈反應。
-
找出並避免接觸到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過敏原,如塵螨、花粉、沐浴乳、洗劑、衣物或食物等。
-
也可使用空氣清淨機,減少空氣中的過敏原。
- 保持環境乾燥及空氣清淨
使用除濕機及空氣清淨機,降低室內濕度並減少空氣中的過敏原。
- 選擇透氣且純棉質的衣物
衣物選擇純棉且透氣的材質,避免穿著羊毛材質的衣物。此外,也盡量避免穿太多衣物,以減少皮膚受到熱刺激而產生發炎的風險。
- 控制環境溫度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非常怕熱,因此要避免溫差過大或太熱,以免刺激皮膚誘發異位性皮膚炎,此外,冬天盡量避免吹暖氣或使用電暖爐,若使用過度也可能刺激皮膚誘發異位性皮膚炎。
- 洗澡水溫
雖然大部分各國治療指引都只有建議使用溫水(warm water)清洗異位性皮膚患者,並沒有提及水溫該如何選擇,然而2012歐洲治療指引和2015韓國治療指引中有提到精確水溫建議為27-30℃。
- 壓力與情緒管理
身體與心理是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心理健康狀況會影響生理健康,反之亦然。心理問題,如壓力、焦慮等,可能引發或加劇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適當的運動紓壓、放鬆心情有助於控制病情。
異位性皮膚炎的迷思
- 迷思一:單靠抽血檢查免疫球蛋白E值(IgE)就能診斷異位性皮膚炎!?
目前並沒有單一的病症或抽血檢查可以直接診斷異位性皮膚炎,醫師必須根據病患整體臨床表現和病史做綜合判斷後才能診斷。
- 迷思二:異位性皮膚炎會一直復發而無法根治!?
上述提到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機轉相當複雜,牽扯到基因、免疫和環境因子,這些因子會導致皮膚屏障異常和皮膚不正常的發炎反應,皮膚屏障異常是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主因,因此若是有遵醫囑使用藥物治療,搭配日常皮膚保養及建立良好生活習慣,使原本脆弱及敏感皮膚,逐漸建立好的屏障及保護層,根治的機率是有機會達70~80%的。
台灣的台北榮民總醫院,於2014年在國際期刊發表一篇全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統計研究,是收集所有2歲以前異位性皮膚炎發病的孩童(共1404位),追蹤他們看診的狀況及記錄,發現治療大概經過7~8年左右,有接近70%(研究顯示69.8%)的患者,異位性皮膚炎會完全好。
該統計研究也顯示,這些2歲以前發病的孩童,他們從發病到治癒期間(Disease duration)的中位數為4.2年,其中,有19.4%(約五分之一)孩童的發病到治癒期間不到1年,有48.7%(約一半)孩童的發病到治癒期間不到4年。
台灣的台北榮民總醫院,於2014年在國際期刊發表一篇全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統計研究,是收集所有2歲以前異位性皮膚炎發病的孩童(共1404位),追蹤他們看診的狀況及記錄,發現治療大概經過7~8年左右,有接近70%(研究顯示69.8%)的患者,異位性皮膚炎會完全好。
該統計研究也顯示,這些2歲以前發病的孩童,他們從發病到治癒期間(Disease duration)的中位數為4.2年,其中,有19.4%(約五分之一)孩童的發病到治癒期間不到1年,有48.7%(約一半)孩童的發病到治癒期間不到4年。
結論
異位性皮膚炎需要長期管理,絕非一時治療即可治癒!
藥物治療固然重要,但日常的皮膚保養,同樣也是治療中重要的一環,不論是乳液保濕、防曬或是沐浴產品的選擇,甚至其他生活習慣,都是環環相扣的,只要有任何一個環節沒有顧好,都有可能會使異位性皮膚炎復發,不可不重視!
如有其他異位性皮膚炎護膚產品的疑問,歡迎加入明朗身心診所附設藥局-「心仁藥局」官方LINE諮詢。
心仁藥局官方LINE ID:@861rketm(點擊加入)

(延伸閱讀→「異位性皮膚炎是什麼?為何稱為『異位性』皮膚炎?」)
參考文獻:
藥物治療固然重要,但日常的皮膚保養,同樣也是治療中重要的一環,不論是乳液保濕、防曬或是沐浴產品的選擇,甚至其他生活習慣,都是環環相扣的,只要有任何一個環節沒有顧好,都有可能會使異位性皮膚炎復發,不可不重視!
如有其他異位性皮膚炎護膚產品的疑問,歡迎加入明朗身心診所附設藥局-「心仁藥局」官方LINE諮詢。
心仁藥局官方LINE ID:@861rketm(點擊加入)

(延伸閱讀→「異位性皮膚炎是什麼?為何稱為『異位性』皮膚炎?」)
參考文獻:
- Eric L. Simpson, MD, MCR ∙ Joanne R. Chalmers, PhD ∙ Jon M. Hanifin, MD ∙ Kim S. Thomas, PhD ∙ Michael J. Cork, PhD, FRCP ∙ W.H. Irwin McLean, FRSE, FMedScid ∙ Sara J. Brown, MRCP, MDd ∙ Zunqiu Chen, MS ∙ Yiyi Chen, PhD ∙ Hywel C. Williams, DS, FMedSci (2014). Emollient enhancement of the skin barrier from birth offers effective atopic dermatitis prevention.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Volume 134, Issue 1, Pages 818-823.
- Kenta Horimukai, MD ∙ Kumiko Morita, MD ∙ Masami Narita, MD, PhD ∙ Mai Kondo, MD ∙ Hiroshi Kitazawa, MD, PhD ∙ Makoto Nozaki, MD ∙ Yukiko Shigematsu, MD ∙ Kazue Yoshida, MD, PhD ∙ Hironori Niizeki, MD, PhD ∙ Ken-ichiro Motomura, MD ∙ Haruhiko Sago, MD, PhD ∙ Tetsuya Takimoto, MD, PhD ∙ Eisuke Inoue, PhD ∙ Norio Kamemura, PhD ∙ Hiroshi Kido, MD, PhD ∙ Junzo Hisatsune, PhD ∙ Motoyuki Sugai, DDS, PhD ∙ Hiroyuki Murota, MD, PhD ∙ Ichiro Katayama, MD, PhD ∙ Takashi Sasaki, PhD ∙ Masayuki Amagai, MD, PhD ∙ Hideaki Morita, MD, PhD ∙ Akio Matsuda, PhD ∙ Kenji Matsumoto, MD, PhD ∙ Hirohisa Saito, MD, PhD ∙ Yukihiro Ohya, MD, PhD (2014). Emollient enhancement of the skin barrier from birth offers effective atopic dermatitis prevention.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Volume 134, Issue 1, Pages 824-830.
- T.‐C. Hua , C.‐Y. Hwang , Y.‐J. Chen , S.‐Y. Chu , C.‐C. Chen , D.‐D. Lee , Y.‐T. Chang , W.‐J. Wang , H.‐N. Liu (2014). The natural course of early‐onset atopic dermatitis in Taiwa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Volume 170, Issue 1, 1 January 2014, Pages 130–135.